台北医学大学医师协会

:::

2020/05/25 「杜氏刀法」无痛手术x软骨细胞层片    杜元坤:完成4例膝关节软骨再生收案,年底前收治40位!

  • 2020-05-25
  • 网站管理者(勿删勿修改谢谢)
{{Alt_title}}

医界人称的「杜老爷」,全球知名骨科医师、国内横跨骨科、神经外科及整形外科权威—义大医院院长杜元坤,亲自北上举行小型座谈会,以其鲜明的诙谐幽默风格,和饱受膝盖磨损疼痛的患者及家属面对面「相谈」甚欢。 
杜1
 
杜元坤以独创的「杜式刀法」及独到的神经丛修复技术,结合三顾(3224)的神经细胞层片共同发展「膝盖关节新式疗法」,去年12月19日获卫福部核准通过后,目前已经完成收治4名案例,预期治疗结果显示能「真正」长出透明软骨细胞,而不是纤维软骨促使膝关节软骨节再生,成效甚于第三代软骨移植术,是目前全球唯一的膝盖软骨再生技术。

杜元坤底气十足表示,「这已经不是『白老鼠』实验,而是老天派他当大家的「天使」。以后,不要再叫膝盖磨损、退化的人是「病」人,膝盖只是出点『问题』,可以解决的。」他并预计,「年底可以收治到40位。」

杜 2

软骨细胞层片是目前全球唯一的膝盖软骨再生技术。目前无论自体或异体软骨膜移植术,或现在所谓PRP修复的都是纤维软骨,无法达到「真正」修复透明软骨的效果。

「纤维软骨」vs「透明软骨」

杜元坤首先向大家介绍目前膝关节治疗的现况,并特别指出「纤维软骨」和「透明软骨」的差别。

传统上治疗膝关节磨损退化有三类方法,一是使用关节镜手术来清除发炎组织,但疗效有限、需要反复进行;二是使用马赛克式手术,移植患者其他部位的软骨来修补膝盖受损处,但植入的软骨大多会变为纤维软骨,而非透明软骨,不但容易发生细胞凋亡,导致出现骨膜增生现象,后续可能还要手术切除,会引发新软骨的退化,也仅限于修复小范围的患部。

如果病情较为严重,就必须为患者执行第三种方法,就是置换人工关节,虽然装设后病人就能正常行走,但由于人工关节的弯曲方向固定(2轴点旋转,但人体关节是6轴转动),无法完全蹲跪,一些动作不小心也容易造成伤害,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。

杜元坤特别强调,膝关节的关节软骨是透明软骨,但目前无论自体或异体软骨膜移植术,虽然已经历了三代技术的演化,或现在所谓PRP修复的都是纤维软骨,无法达到「真正」修复透明软骨的效果。

细胞层片长出透明软骨细胞

政府开放特管办法后,三顾技转日本 CellSeed 公司细胞层片技术,首先与义大医院和合作并通过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用于膝关节软骨缺损」计画,杜元坤也在今年2月6日特别开设了「膝盖软骨细胞层片特别门诊」。

杜元坤说,过去几十年他都使用过这些技术,但是发表过超过250篇研究论文的他,即使在国际会议上也一样直接表示「疗效有限」,他自己也研究过很多方案(杜元坤甚至因此以医师教授身份到成大医学工程修读博士)。

三顾技转的细胞层片是先抽取自体软骨层片经过 2-3 周培养,再使用温度变化技术取下放回膝盖受损部位,由于完全没有使用载体,培养出来的细胞不会有任何杂质,进入人体内就能真正长出透明软骨细胞,而不是纤维软骨,患者的手术疼痛感也下降。

杜元坤说,「这项治疗已经不是『白老鼠』实验」,他并举目前日本核可进行膝关节软骨层片临床试验治疗为例,日本东海大学佐藤正人教授已经收治8位病人,并进行了超过5年以上的定期追踪研究,证实这些病人都因为「真正」的软骨再生而重回「膝」望。

杜元坤还强调,专研臂神经丛或脊椎损伤的精密血管、神经修复术的他,特别改良了日本的手术技术,一来以「无痛」手术法减轻术后疼痛感,术后复健也使用方便、可活动的保护套,不像日本必须打上二个月石膏,生活非常不方便。 
杜3

杜元坤以其鲜明的诙谐幽默风格,和饱受膝盖磨损疼痛的患者及家属面对面「相谈」甚欢。(摄影/王柏豪)

医疗需求市场大 欢迎医师取经

杜元坤并表示,他非常欢迎已经同样申请特管法计画的医师,有兴趣可以到他实验室学习交流,「台湾每年有上百万个受膝关节疾病困扰的人,这已成为公共卫生上的重要议题,越多医师能进行这项治疗,可嘉惠更多需要的人。」 

由于「特管法」对细胞层片从治疗到追踪疗效,至少需半年至一年半时间,目前,该疗程二年费用80万台币,但若在日本进行可能需要200万台币左右,因此,未来可望创造台湾国际医疗商机。
 

不过,杜元坤也仍指出,由于是利用自体软骨细胞培植,对一些急性发炎、痛风性或感染性关节炎、病理性骨折、骨病变、正在接受电/化疗、或免疫疾病的人,目前可能并不适用。 

但杜元坤也透露,因为三顾公司目前已经同时开展异体细胞培养、以及各种细胞层片临床应用,而且取得相当进展,「很快的未来,异体细胞层片移植、髋关节修复、眼角膜等各种软骨细胞修复,都能很快得到治疗!」

原文连结:
https://www.gbimonthly.com/2020/05/69915/

This is an 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