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北醫學大學醫師協會

:::

2022.01.20.林奏延董事長:幹細胞外泌體對腦部疾病具療效!

  • 2022-01-21
  • 網站管理者(勿刪勿修改謝謝)
{{Alt_title}}



This is an image
艾萬霖生技公司董事長林奏延盼政府要重視外泌體產業的發展。(記者林浥樺攝)

 

(林奏延曾任衛福部部長,現為艾萬霖生技公司董事長)
 
美國對外泌體研究學者  曾獲諾貝爾獎
 
外泌體對一般民眾來講,是非常陌生的東西,一個活的細胞,大概分泌可以將近1000個非常細小的囊泡,囊泡有分三類,其中一類就是外泌體,外泌體是一個脂肪的雙層結構,他的大小大概是30到150奈米。
 
因為他是從細胞分泌出來,以前大家就把當它當作是個垃圾,但是在1980年代之後,就發現它其實含有很多生物中的活性物質,包括DNA、RNA、蛋白質、醣類等等,事實上它是執行細胞跟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重要物質,從1980年代之後,各國就競相投入很多資源從事外泌體的研究,在2013年,2位美國學者以及1位德國學者因此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,也讓各國對於外泌體的研究,以及產業開發,更如火如荼的進行。
 
外泌體目前在臨床上,有3個用途,第一個它本身具有生物活性的特質,因此它可以治療疾病;第二個,它可以攜帶很多藥物,包括小分子藥物,或者大分子藥物,甚至目前大家在打的RNA疫苗,可能未來都會靠外泌體來攜帶。第三個,它可以作為診斷之用,因為我們體液到處都有外泌體,很多的體液我們很容易拿到,像脊髓液、腹水等等,就可以利用這些,來做非侵襲性的液態切片,這些是目前外泌體在臨床上的用途。
 
外泌體對腦部疾病具療效
 
外泌體跟目前非常熱門的細胞治療,兩間之間有何差異?第一,外泌體它比較安全,因為它跟我們細胞具生物相容性,第二個,因為從我們的細胞治療,從製備,儲存運送,到它的解凍都非常的複雜,但外泌體是可以把它做成像藥劑一樣、口服、吸入或打針,都是很方便。第三個,外泌體它是可以通過,我們的血腦屏障(編者按,也稱血腦障壁,指在血管和腦之間有一種選擇性地阻止某些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的「障壁」)。所以很容易跑到我們腦部裡面去,所以對很多腦部病變的疾病,都有很大的功用。

This is an image
幹細胞外泌體與幹細胞治療的優缺點。
 
計畫對漸凍人及COPD 進行床試驗
 
外泌體的應用,因為這是非常新的產業,都是最近5~6年才開始的,世界上現有106家外泌體公司,大概只有3分之1從事新藥開發,大部分在美國外泌體的公司,都在做癌症治療研究為主,艾萬霖生技公司,主要適應症有兩類,第一個是罕見疾病,第二個是做退化性疾病。
 
因為罕病幾乎都沒有特殊治療,外泌體藥証通過的速度會比較快,這些罕病人非常可憐,所以一定要幫忙它們。第二,退化疾病的治療,我們社會人口老化之後,很多疾病,像退化性關節炎,失智症、COPD(慢性阻塞性肺病),、肌少症等等,這些都是未來的主流。
 
目前這個是一個很新的領域,希望今年3月之後,就要做臨床前試驗CMC,同步要做動物實驗,先看效果如何,看能不能早日進入臨床試驗,
 
我們利用外泌體設定的治療對象第一個就是所謂的漸凍人,如果你看過這樣的病人,就覺得非常可憐的,一定要想辦法救治他們,他們全身都不能動,只有眼睛可以動,而且沒有藥物可以治療。第二種適應症我們目前鎖定就是慢性阻塞性的肺病,這些也沒有好好的治療,目前這兩個病是我們前期發展的目標。
 
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(COVID-19)痊癒之後,很多病人後來的肺部會有纖維化,目前世界有幾個醫學中心本來是用細胞治療,目前是改用外泌體來做吸入性的治療,初步結果,認為外泌體對新冠肺炎的肺纖維化有治療效果。
 
政府應檢討不合時宜法規
 
我期盼政府要跟上世界的潮流,重視為生技的戰略產業,希望經濟部、衛福部還有科技部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發展,第二個在臨床也開始很多醫師,事實上也開始注意這個問題,我有一個建議,對政府來講,第一個就是法規,不適宜的法規事實上是阻礙生技發展很重要的因素,我在前年行政院的BOT(生物技術諮詢委員會)裡面有提出了,生技相關的法規要超前部署,我建議就是把我們跟韓國的法規攤開來看,看我們輸人家的地方,就一次來修法。
 
在新冠肺炎之後,全世界生技產業有很大的改變,以前就是一個試驗,一個試驗完再接著一個,一個一個慢慢來,所以一個疫苗要研發大概要10年以上,但是這次不到1年就研發出新冠疫苗,這種跳著做,平行做的產業模式會是後疫情的新舉棋,這個也希望政府能夠有這種心態的改變,這個是很希望政府的法規單位能夠用滾動式的審查,並且將產業視為夥伴關係,才能夠符合世界快速的潮流。
 
我也希望成立一個台灣外泌體產業大聯盟,希望從最上游的產學研到中間的臨床,到最下游的產業,大家整合在一起,共同來發展,也期望經過產官學大家同立合作之後,讓外泌體的產業能夠成為台灣的另外一座護國神山。
 
(攝影.整理/記者林浥樺.劉彥辰 策畫.訪談/記者歐祥義)

參考網址:https://ec.ltn.com.tw/article/breakingnews/3804584